CNDD-0083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调查数据(千万级观测值)
▪ 常用度:★★★★★
▪ 稀缺度:★★★★☆
▪ 新颖度:★★★☆☆
▪ 总体级别:12颗星
✔ 常用度:是数据市场中需求指标,是指该数据在经济管理类学术论文中使用频率。
✔ 稀缺度:是数据市场中供给指标,是指该数据在其他数据库的出现频率。
✔ 新颖度:是数据市场中生成指标,是指该数据在生成时方法新颖程度和工作量。

变量详细情况可参考《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填写说明》

▪ 数据获取内容:

▪ 文献来源:
外部关税下降对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的影响取决于产业关联、消费驱动等正向溢出效 应和就业的部门间再配置效应之间作用效果的比较。其中,就业的再配置效应在短期内即可产生并发挥作用,不需要以劳动力供给调整为条件(Helm,2020)。而正向溢出效应的发挥,会带来地区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此时,需要地区劳动力供给做出相应调整,但是,劳动力供给的调整通常需要较长时间(Dix-Carneiro and Kovak,2017)。正向溢出效应和就业的部门间再配置效应在不同时期的强弱变化,导致外部关税变动对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的影响呈现动态调整的特征。短期内,外部关税下降带来的影响以就业的部门间再配置效应为主,减少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中长期内,以正向溢出效应为主,增加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基于此,文章提出:
假说 2:外部关税下降通过产业关联和消费驱动等正向溢出效应增加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通过就业的部门间再配置效应减少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正向溢出效应和就业再配置效应在不同时期的强弱变化,导致外部关税变动对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的影响存在动态调整过程。
由于不可贸易部门企业大多不直接从事出口,因此,“Melitz 效应”在不可贸易部门不一定成立。而在生产率对就业的影响上,区别于可贸易部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不可贸易部门面临的个性化需求的特征更明显,相对难以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和模块化生产。因此,生产率提高对地区不可贸易部门就业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基于此,文章提出:
假说 3:外部关税变动下生产率提升的就业破坏效应在地区可贸易部门成立,在不可贸易部门不一定成立。
由于地级行政单位是中国重要的行政区划和经济活动单位, 且各地级行政单位之间的经济社 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文章将其作为区域的界定标准。文章采用长差分的形式设定基准计量模型, 如下所示:

其中,ΔEmployc,2000—2010 表示 2000—2010 年地区 c 的就业变动, 后续分析中又细分为地区总体就业变动、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的就业变动。ΔExtariffc,2000—2010 表示 2000—2010 年地区 c 的外部关税变动。Xc 表示地区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进口变动、外商直接投资变动、期初就业规模和期 初净流入人口比重等变量。δp 为省份固定效应,ξ 为随机扰动项。同时文章以就业的期初值为权重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并将回归结果的标准误聚类在省份层面。
▪ 实证结果:

以下三种方式三选一即可:
▪ 直接购买
添加客服微信,支付价格为69元。
▪ 朋友圈分享后免费领取(每人限领15份)
持续3小时,集齐5个赞,需要对所有人可见,并且本人关注CNDeepData公众号。
▪ 购买大会员
添加客服微信,购买年度会员149元,三年会员299元,永久会员899元,可享CNDeepData所有数据免费获取。
▪ 朋友圈分享要求:
①分享时间需要在早上7:30到晚上12:30之间。
②请附带一句推荐词,例如“推荐CNDD高质量数据库”。
③请将包含时间内容的截图发给客服。
▪ 添加客服微信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搜索下方微信号。
获取更多更新数据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告知,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客服微信号:DeepData001






